要活着,更要赢!微利时代,培训机构如何靠精细经营破局?

华师新闻 浏览次数:8
2025-10-20 10:46:00

深度拆解微利时代培训机构的盈利密码。

图片


2025年10月15日16:30,华师兄弟董事长王贤福先生与仁脉教育董事长任戈先生展开线上直播连线,围绕“从2亿营收到稳定盈利向下扎根的精细经营”的核心话题,深度拆解微利时代培训机构的盈利密码。这场直播吸引超300位行业同行在线参与,任戈老师结合23年行业经验与仁脉教育15年增长实践,分享的“向下扎根、向新增长”策略,为深陷增长烦恼与利润焦虑的同行们提供了可落地的行动指南。


图片


直播中,任戈老师直指当前培训行业的核心挑战:存量市场竞争加剧、客户需求从“买课程”转向“要结果”、央国企等新势力入局分流订单,不少机构陷入“增长慢、利润薄”的困境。但他同时强调,行业并非无机会,而是需要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经营”,通过“向下扎根”夯实基础,才能在微利时代实现稳定盈利。

任戈老师以仁脉教育自身发展为例,从2010年成立初期的670万营收,到如今突破2亿且保持高利润率,关键在于踩准了三个“精细经营”台阶:

2000万以下阶段:聚焦区域与行业,以“客户开发+销售团队稳定”为核心,70%-80%人力投入营销,用最低成本跑通业务模型;

5000万阶段:突破区域天花板,靠“品牌+产品+技术”构建竞争力,自主研发行业定制方案,摆脱对单一销售的依赖;

1亿以上阶段:搭建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人均产出、成单率、讲师成本占比”等效率指标,将人效从行业平均的30-40万提升至60万以上,部分业务线甚至达380万。


图片


向下扎根:用精细经营抠出“真利润”


任戈老师提出,微利时代的利润不是“赚出来的”,而是“省出来、提出来的”。他分享了三个可直接复用的精细经营动作:


客户筛选:放弃“小散单”,锁定高价值客户:一个销售一年平均能服务9-14个客户,若单个客户贡献3万,年业绩仅42万;若聚焦预算200万以上的客户,14个客户即可实现420万业绩。仁脉教育早期通过锁定银行、电力等行业大客户,实现营收快速突破;


人才培养:拒绝“放养式”,批量复制标准化销售:优秀销售不是靠“天赋”,而是靠“体系”。仁脉教育制定“8步见客标准”,从发朋友圈、客户沟通话术到需求挖掘,全流程SOP化,新人最快6个月可独立出单,老销售人均业绩稳定在250-300万;


成本控制:以利润为核心,全员都是“经营者”:推行“三级考核体系”,公司、团队、个人均绑定利润指标,后台人员按“计价工分”核算贡献,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独立经营体”,从“为老板干”转向“为自己干”。




向新增长:从“培训服务商”升级为“价值伙伴”


面对客户需求的变化,任戈老师强调,培训机构不能再局限于“卖课程”,而要成为客户的“问题解决者”:


对接央国企需求:不只推版权课,更注重做解决方案:央国企采购更关注“战略落地”与“业务问题解决”,比如数字化转型、年轻干部培养等,需结合国家政策(如国资委下达的“领军人才”“工匠人才”任务)定制方案,而非单纯推销标准化课程;


小机构破局:抱大腿、做合作,借势成长:资质不足、案例少的中小机构,可与仁脉教育这类头部企业合作,共享资源与案例,参与大型项目投标,通过“借力”降低试错成本,快速切入高价值市场。



直播彩蛋:

同行高频问题解答

问:新人多久能出业绩?

答:银行、电力等行业新人需1-2年培养期,企业要做好“长期投资”心态,用标准化体系而非“放养”,避免浪费人力成本;

问:中小机构如何进入央国企市场?

答:先从“人脉破冰”入手,理解客户行业特性与政策需求,用“小项目打样”积累案例,再逐步切入大额订单;

问:公司规模扩大后,利润反而下降怎么办?

答:先判断所处阶段——2000万以下别盲目投产品,5000万以下别急于全国布局,1亿以上再完善管理体系,避免“成本先涨、业绩不涨”。


图片


一场直播后,留给企培创始人的3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任戈先生与王贤福先生的直播,信息量很大。


如果你也是企培业的创始人,不妨看看这三个问题。你是否也曾有过一丝疑虑,却因日常的忙碌,而不敢深思?


第一个深夜问题:你的报表上,是“增长的烦恼”,还是“利润的焦虑”?

直播中,任总提出了一个极其精准的概念区分 。   他说,前几年的我们,是“增长的烦恼”——那是别人增长100%,我们只增长了50%的烦恼。本质上,那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而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利润的焦虑”——营收看着没怎么掉,甚至还在涨,但账户里的钱却越来越少,一不留神,明年可能就是亏损。任戈先生给这种焦虑下了一个定义:“致命的” 。   


这个词,像一根针,扎破了我们很多人用“营收增长”来维持的虚假繁荣。我们习惯了向前冲,却很少回头看脚下的路是否坚实。这次的直播,就像一次强制刹车,让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个关乎生死的问题。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它引出了更深层次的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深夜问题:你销售团队的上限,真的是由“能力”决定的吗?

直播里,任戈先生分享了一个真实到残酷的故事。他公司有个销售,在上一家公司干了7年,年年是Top Sales,业绩最好的一年是210万。来了自己的公司,第一年290万,第二年就干到了600多万。还是同一个人,能力、勤奋程度都没变,为什么产出会翻了三倍?


任总没有归因于自己的培训体系多牛,而是揭示了一个我们常常忽略的真相:业绩的上限,首先是由你服务的“客户质量”决定的,而不是销售的个人能力 。   


请再暂停一下,问问自己: 当你为团队业绩停滞不前而焦虑,开了一场又一场动员会时,你有没有想过,问题可能不出在“人”的身上,而是出在你“选择客户”的战略原点上?你是否正让一个能开战斗机的飞行员,去开一辆拖拉机?


“定客户,定规模” 。这六个字,在直播间轻轻飘过,但它的分量,足以压垮一百种“努力就能成功”的销售鸡汤。   


第三个深夜问题:你的销售团队,是靠“体系”在赢,还是在靠“运气”活着?

聊到人才培养,任总又说了一句“冒犯”人的话。他说,很多公司培养销售,本质上是看天赋、看努力,这种方式是“错误的” 。   


他用了一个词,叫“刻模子” 。他说,真正的组织能力,是建立一套“强制性的入模子的标准” 。见客户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讲哪五个故事,都是标准化的。不允许销售用自己的套路,而是像复读机一样,把验证过的最优解,执行出来 。   


这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放养”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总希望撞大运,招到一个天赋异禀的“销冠”,然后指望他一个人扛起整个公司的业绩。


这引出了另一个最致命的问题: 如果你最牛的那个销售明天离职了,你的公司会怎样?是业绩腰斩,还是几乎不受影响?


一个健康的组织,赢靠的是“体系”,而不是某个“英雄”。你的公司,究竟是一个能稳定产出战斗力的“兵工厂”,还是一个等着天才降临的“许愿池”?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直指我们经营的底层逻辑。而你会发现,所有问题的解法,最终都指向了四个字——精细经营。


如何从关注营收转向关注利润?——需要精细的财务模型。

如何筛选并服务好高价值客户?——需要精细的客户战略。

如何摆脱对销售天才的依赖?——需要精细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些,恰恰是任戈先生在过去十五年,从2000万到2个亿,穿越数次周期,真正沉淀下来的“内功心法” 。   

上一篇:华师兄弟2025年第三季度员工表彰大会收官!

下一篇:没有了